萧凌波丨清代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取

作者:利博时间:2025-07-16 14:59点击:

  •   中国汗青期间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当前汗青地舆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而清代(1644-1911年)是研究开展最为系统、最为丰盛的汗青时段。本文从农业出产、经济、生齿、社会等4个次要方面梳理了清代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兼及同期沉事务和汗青事务案例,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和劣势所正在(定量研究丰硕、研究时空标准多元化、深切天气影响的过程机理层面),正在此根本上瞻望了将来研究趋向:(1)完美天气变化影响链条;(2)加强区域分析研究;(3)鞭策跨学科集成研究。做为地舆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一,天气系统的变化取人类社会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跟着天气变化的加剧,其对天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影响日益,天气问题由此持续升温,曲至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遍及关怀的严沉成长性问题。汗青是领会现正在和预测将来的一把钥匙,过去的天气变化已经对其时的人类社会成长发生过哪些影响,有帮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天气问题,并愈加妥帖地应对将来的天气挑和。中国汗青期间天气变化取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复杂而深刻,浩如烟海的汗青文献之中保留有丰硕的相关消息。得益于这一宝库,过去30余年间,中国过去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获得很大成长,成为汗青地舆学范畴内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走正在国际前沿的热点标的目的。出格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一系列科学研究打算和国内庞大的现实需求,吸引了来自分歧窗科(地舆学、汗青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者投身其间,鞭策研究敏捷向前成长,出格是正在过去2000年时段(国际天气学界的沉点关心时段)上开展的社会经济代用目标序列沉建(包罗收获丰歉、生齿波动、、经济情况、财务出入、农人起义、农牧和平等)及其天气影响阐发工做,曾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并已深切到理论和方式切磋层面。正在这2000年间,清代(1644-1911年)又是一个值得沉点关心的时段。做为距今比来的一个同一王朝,清代保留至今的汗青文献材料最为丰硕,出格是完整的档案、笼盖全国州县的处所志,以及大量私家笔记、日志材料,为研究者开展天气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供给了得天独厚的便当前提。按照已有的沉建成果,清代中国天气处正在小冰期内,平均气温较现代为低,并履历了阶段性的冷暖波动;因为我国天气系统正在寒冷时段相对更不不变(更易呈现极值)的特点,清代极端景象形象灾祸(出格是水旱灾祸)多发,且相对集中于寒冷时段(17世纪后半叶清初和19世纪的晚清),这便为其时人类社会应对天气变化带来更大的挑和。日趋切确的汗青天气沉建成果、空前丰硕的汗青文献材料,使得以清代为次要研究时段的天气影响研究正在各个汗青期间中是最为丰硕的,也是最为系统和深切的。本文起首对过去30年间,出格是近10年来清代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按照天气影响社会的次要方面进行梳理,同时拔取部门沉事务和汗青事务案例详述进展;正在此根本上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和劣势所正在,瞻望将来的研究趋势,以期对处置这一标的目的的研究者有所参考,鞭策研究框架的进一步完美。天气变化对于农业出产的影响是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根本,出格是对于处正在保守社会晚期、以农立国的清代而言,农业出产对于天气变化的顺应能力较差,对水旱灾祸的抵御能力不脚,天气对于农业的影响极易波及社会其他方面。因而过去数十年间,天气对于农业出产(包罗粮食产量、收获、做物种植界线、农做轨制转换等方面)的影响,一曲是研究的沉点。天气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次要表现正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气的冷暖间接影响做物的发展期长短,进而影响单产;另一方面,如某一时段灾祸增加,做物减产较多,也会拉低这一期间的单产程度。对长江三角洲地域的研究显示,正在天气前提最为晦气的17世纪中后期(明末清初),做物单产程度下降最为较着。正在野史和处所志中都保留有不少对昔时农业收获丰歉环境的概略描述,据此能够正在必然程度上对收获进行量化。郑斯中次要以方志中的灾祸和丰歉记实为根本,会商小冰期(1400-1949年)天气对广东地域粮食丰歉的影响,认为旱灾对本地收获的影响最为显著。尹君等利用二十五史中的农业丰歉记实成立了中国过去2000年丰歉品级序列,发觉温度取收获总体为正相关关系(温暖-丰收、寒冷-歉收),但1620年之后(清代)相关性有所减弱,其缘由可能正在于美洲做物的普遍引种及农业手艺的改良,使农业出产对天气的性下降。研究清代农业收获最主要的材料为各省父母官员的奏报,其特点是按十分制来定量报告请示通省及州县收获环境,这对研究者的量化研究供给了极大的便当。但因为收获奏报轨制线年)之后,研究的起始时段遭到必然。中科院地舆研究所曾对第一汗青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材料进行过系统拾掇,目前对清代天气影响粮食收获的研究以该单元研究者最具代表性。如龚高法等对地域冬小麦收获(涉及清代时段为1736-1910年)的研究显示,正在缺乏人工灌溉的前提下,冬小麦收获对发展期(9月-次年5月)降水量的依赖性极强;郝志新等阐发了西安地域1736-1911年间天气变化对粮食收获的影响,发觉秋收取昔时夏日降水量、夏收取上年秋冬季至昔时春季的降水显著正相关,温度取收获的关系则表现正在10年标准上,暖时段收获高,冷时段收获低;王铮等逐段统计了18世纪以降的全国平均农业收获变化,发觉收获自19世纪初起头显著变坏(从18世纪的约80%降至19世纪的约70%),认为取同期天气转冷相关。马立博(RobertB。Marks)对清代广东天气取收获关系的也用到了奏报材料,发觉正在1707-1800年间所有的13次大面积歉收均由恶劣天气激发(寒害、干旱、洪水、台风)。关于清代天气对做物选择和种植轨制的影响,起首遭到研究者注沉的是水稻、出格双季稻的种植范畴。张养才和翟乾祥均指出,清代长江两岸双季稻的种植履历了数次波动,清初天气寒冷,曲至18世纪初双季稻才正在姑苏试种成功,而到19世纪转冷之后,本地又认为双季稻“决非江南之所宜”,虽经父母官员推广“有一二成效,尚谓偶尔得之”。取之能够彼此印证的,是严火其等以江南地域汗青长久的稻麦复种轨制为例,指出其正在明末清初(17世纪中期)和19世纪已经呈现两次严沉的季候矛盾,因为天气转冷,稻麦出产期均耽误,导致水稻常常无法正在严霜之前收成,农人将冬小麦提前下种。双季稻对积温的要求比稻麦连做更高,天然更难成功。清代寒冷而灾祸多发的天气对北方地域的影响愈加强烈。王保宁以山东为例,研究了明末清初华北正在耕做轨制和做物选择方面的一些变化,认为其时的天气突变(寒冷)推进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两年三熟制的推广。王加华则次要会商水旱灾祸影响下华北本地的一些应对办法,如只种一季冬小麦以避开夏秋的“一水一麦”制,正在积水不退之低凹地区种植水稻等瑏瑡。天然灾祸取生齿压力叠加,推进了美洲做物正在北方地域的推广,因为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做物对地形、水分、肥力要求不高,对灾祸抵御能力强,正在清代中期之后成为西北、华北普遍种植的应急做物。正在中国北方,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标出了保守社会期间一条主要的地盘操纵分界线,即农牧界线。汗青上的天气变化及随之而来的农牧界线南北推移,便会导致这一区域地盘操纵体例正在农牧之间的改变。邹逸麟研究了明清北方农牧过渡带的推移,指出正在15世纪初跟着天气转寒,长城以外卫所同一内迁至长城以内;而18世纪前期,农耕区又履历了一次显著的向北扩张,并构成了归化城(呼和浩特)、承德等核心城镇,此次农牧界线的北移发生正在天气转暖的布景之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跟着小冰期的竣事,天气转暖,蒙古逛牧地域又掀起一次农业开辟。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即正在19世纪冷期,北方农牧界线并未像此前多个汗青期间(如魏晋、明代中叶)那样发生显著南移,何凡能等将其归由于清代农业手艺的改良和耐寒、耐旱做物(出格是马铃薯)正在本地的推广。也有研究者基于对以承德为核心的东蒙地域的研究指出,19世纪本地的农业开辟和移平易近历程仍然遭到了天气前提恶化的显著,凸起表示正在本地粮食丰收和向口内调运余粮的记实锐减,移平易近聚落北扩势头放缓,并由承德附近向东面水热前提更好的柳条边一线。经济天气对农业出产的影响会跟着区域粮食供需关系的失衡而敏捷波及到经济系统,并集中表现正在粮食价钱的波动上。因为粮价奏报轨制的奉行以及档案材料的完整保留,清代粮价数据具有丰硕性、精确性和时空持续性等无可替代的长处。目前对其最为系统的整编,是王业键先生掌管成立的“清代粮价材料库”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目前对清代中国各地的粮价波动环境已多有研究问世,正在切磋影响要素时,天气往往被视为一个可取手艺、生齿、货泉等并列的主要要素。天气对粮价的影响包罗两个条理:一是短时景象形象灾祸(如水、旱、风、寒害)对年、季候标准上粮价波动的影响;二是长标准上天气变化(冷、暖、干、湿)对于粮价趋向的影响。对于前者,已有的包罗李明珠正在华北平原(曲隶)、王业键和黄莹珏正在江南、马立博正在广东、谢美娥正在等地的案例研究。总的来说,极端灾祸对于粮价上涨的感化很是显著,但救灾和市场安排会正在天气—收获—粮价这个传导链条上阐扬或正或反的感化,使得灾祸的影响复杂化。如曲隶1743-1744年旱灾和1759年之后的粮价变化,有无干涉,成果大不不异;而广东18世纪中后期收获取粮价之间的相关关系比拟晚期削弱,也取本地米市规模的扩大和广西余粮大量输入不无关系。对于长时间标准上天气取粮价的关系,已有的结论并分歧一,如马立博认为清代持久的气温趋向取岭南的经济轮回是分歧的(粮价不变、市场繁荣的18世纪中后期为暖期),但其所谓“经济”并不单指粮价,而是一种总体情况的归纳综合;而王业键则认为持久天气变化取江南粮价并无较着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价下降,这是因为货泉金融(如银钱兑换比率)、生齿增加、水利设备等要素对于粮价的影响感化更为间接。对此,彭凯翔提出一个假设,即17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恶劣的天气前提(寒冷多灾)可能导致市场运转不畅,经济萧条,从而间接影响粮价,因而粮价下跌只是,不克不及将粮价凹凸取经济黑白简单挂钩,这取马立博的概念比力接近。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既然不克不及简单的用粮价去反映整个经济系统运转的黑白,能否能够成立一个目标,从总体上权衡分歧时段上的经济情况黑白?目前已有初步的测验考试,魏柱灯等从25部中国经济史专著中提取1000余条定性描述各个时段全国经济情况的语句,采用5级量表对其进行描绘,成立起了自秦至清2000余年间的经济品级序列;发觉正在百年标准上,温暖阶段经济情况偏好,寒冷阶段经济情况较差;单就清代来说,也呈现出显著的三段:1644-1680年经济差,1681-1800年转好,1801-1910年转差,取同期大的冷暖布景根基分歧。当然,如许的纪律仍是比力概略的,现有的研究沉点次要集中天气取粮价关系的切磋,以及某次沉灾祸事务对经济系统形成的冲击和灾损评估,清代天气取经济系统之间的宏不雅关系,出格是定量关系的成立,还有大量能够切磋的空间。天气变化对生齿的影响次要通过一些两头环节实现。比力间接的影响径,如天气变化、灾祸—粮食产量增减、农业区域变更—区域粮食供需失衡、—生齿迁移、增减;别的的一些径,则是天气对可能导致生齿系统呈现严沉变化的其他要素(如和平、瘟疫)发生影响,从而间接阐扬感化。对于汗青上中国生齿变更(包罗两个方面:生齿数量波动取生齿跨区迁移)取天气的关系,研究者起首关心的是一些宏不雅统计纪律和严沉生齿事务,如过去2000年间周期性呈现的生齿大起大落现象,北方草原逛牧平易近族的频频南下,黄河道域生齿的数次大规模南迁取生齿分布款式的变化等。近年,使用最新沉建的汗青生齿和天气变化数据,研究者引入数学统计方式和生齿模子,定量地评估了汗青上天气变化(次要是温度变化)对生齿数量波动和生齿分布的宏不雅影响。对于清代来说,做为一个史无前例的生齿大成长期间,其生齿变化及其取天气变化的关系自有其惹人注目之处:以生齿增减而言,清代同样从命前人总结的生齿削减(明末清初、19世纪中后期)发生正在冷期,而暖期生齿不变添加(次要是18世纪)的宏不雅纪律;以生齿迁移而言,清代一些主要事务,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晚清的“东”、“走西口”、“下南洋”,其成长历程取同期的天气变化(出格是极端灾祸事务)则会呈现一些愈加复杂的对应关系。目前对清代天气取生齿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区域标准的案例沉建,清代华北平原(出格曲直隶、山东两省)天气灾祸(次要是水旱)影响下的哀鸿迁移取东北地域(东三省和内蒙东部)移平易近开辟之间的异地联系关系是比力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研究标的目的瑏瑠瑏瑡瑏瑢。研究者将华北的水旱灾祸序列取同期东北的移平易近开辟历程序列(涉及生齿增加取迁移、地盘开垦、行政建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将同期清封禁政策调整插手阐发,能够看到天气灾祸—生齿迁移—政策办理的影响径:清代东北的几乎每次移平易近开垦都对应了同期华北的极端水旱灾祸,天气是“东”的主要驱动要素。生齿迁移则进一步激发清代正在封禁政策上的扭捏———当口内流平易近多到可能危及社会次序不变时,会倾向于放松封禁,听其到关外谋生;而关外生齿压力添加的布景下,当灾祸平息,关禁又会收紧。正在清代前期(19世纪之前),天气-流平易近-政策之间的互动显著而屡次,而到了灾祸频发、社会动荡的19世纪晚期,封禁政策已名不副实。建对1761-1781年天山北东部和河西地域的移平易近政策取天然灾祸的关系研究也了雷同的关系:极端干旱事务催生流平易近、饥平易近,然后正在指导和组织下向新疆迁移,构成本地的垦殖高峰。对于南方地域的研究也有必然进展,如刘伟等阐发明清小冰期寒寒天气和景象形象灾祸对广东地域农业出产的,进一步比力了同期生齿增加环境,认为广东自10世纪30-40年代之后生齿持久处正在停畅形态,取同期天气恶化激发粮食危机并惹起社会相关。胡乐伟和吴宏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拓展,认为19世纪中期严寒阶段的晦气天气前提,对晚清长江三角洲生齿加快向海外迁移有主要影响。天气变化正在出产、经济、生齿等条理上的影响,颠末累积和传送,最终会合中表现正在其对社会系统不变性的影响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气要素正在汗青上各类事务(如平易近变、伏莽、农人起义、表里和平)甚至王朝兴衰取更迭中饰演的脚色,是研究者们最感乐趣的课题。早正在1933年,李四光就曾按照对秦代以降中国内和频次的统计,猜测社会“治-乱”的周期可能正在必然程度上取天气变化相关;此后的近百年间,来自各个学科范畴的学者一曲正在持续关心这一标的目的。从宏不雅上切磋天气变化(如冷暖变化、东亚季风变化、北方荒凉化等)取过去2000多年间的社会治乱、王朝更迭之间联系的研究曾经良多,正在此不做赘述,其关心的时间标准多正在百年以上,空间范畴多笼盖全国(至多是中国东部),根基纪律如葛全胜等总结的那样,总体表示为“冷抑暖扬”———动荡、内和频繁、外敌入侵的时段大都对应冷期或转冷期。正在某个朝代之内、区域标准开展的研究则是近20年来才逐步兴起,比拟之下,仍以清代的研究最为丰硕。当研究时段被限制正在清代以内,研究者关心的时间标准从百年缩短为年代、以至年,正在这个标准上,天气取和乱的对应关系起头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如按照《清实录》中记实沉建的清代华北平原事务频次序列显示,按世纪标准,相对寒冷的17、19世纪都是多发时段,但正在年代、年际标准上,降水变化,出格是极端水旱灾祸对事务的影响比拟冷暖变化要愈加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频次取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取洪涝指数关系不显著,申明旱灾对本地影响更为间接。对广东和乱次数的统计同样显示其取干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取前人关于旱灾对广东农业丰歉和影响最显著的结论能够彼此呼应。一项针对晚清教案的研究瑏瑠也将教案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冲击”要素定义为水旱灾祸,其回归成果显示天气冲击对粮食收获取价钱有显著感化,尔后者又影响了教案的发生,据此可揣度经济冲击是主要的传导路子。天气取和乱的关系并非一以贯之,而是会跟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对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祸影响的分析阐发显示,当人地矛盾还不凸起的时段,水旱灾祸对的触发感化十分无限(如清初);18世纪财务情况优良,救荒办法得力,灾后社会仍然可以或许连结不变;只是到了晚清(嘉道以降),人地矛盾、财务干涸的时段,灾祸才成为和乱的主要诱因。手艺改良和移平易近等要素同样会正在必然程度上影响天气取和乱之间的关系。如针对玉米引种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显示,正在清代前期(1795年以前),水旱灾祸布景下发生农人起义的风险,确实由于抗灾能力强的玉米的推广而有所降低,但这种效应跟着时间推移而削弱,至晚清时以至转向(即玉米引入时间更久的地域对水旱灾祸反而愈加)。对清代后期(1800-1911年)境内取水旱灾祸研究则显示,比拟于,更易受旱灾的影响,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正在1870年之后变得不再显著,这取山东正在东北弛禁(1860年)之后生齿大量外流相关,移平易近减缓了天气变化对的影响。因为极端天气(冷、热、干、湿、风、雹)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各类天气灾祸(寒害、热浪、旱灾、洪涝、风灾、雹灾),因而这一研究标的目的取灾荒史有着亲近联系,但两者正在关沉视心和研究手段上不同仍是比力较着。清代灾荒史研究进展已有综述,本文则次要从清代昌盛和时段各拔取一个相对典型、且研究较为充实的极端旱灾案例(1743-1744年旱灾和光绪初年),并取清代天气变化的一个环节转机时段(18、19世纪之交的天气由暖转冷),综述其社会影响。1743-1744年旱灾沉灾区集中正在曲隶、河南、山东三省,1743年灾区降水量仅次于1977年,为本地清代第二年份;取旱灾相伴的是同年炎天广泛华北数省的高温气候,可能是近700年中最严沉的一次炎夏事务,仅7月14-25日近郊和城内就有11400人死于炎热,是一次极端天气事务间接影响生齿系统的分歧寻常的案例。此次旱灾做为保守社会期间的救灾典型而载入史册,仅据《清实录》记实统计,灾后清筹措调运灾区赈济平粜的米谷达300余万石,且调运分派效率之高为清代所仅见。虽然灾祸对灾区粮食收获冲击十分沉沉,但粮价得到了很好的平抑,正在1745年即回落到灾出息度,以至更低;灾后流平易近问题正在1744年春季一度十分严沉,为此乾隆帝特地下旨放松封禁,默许流平易近前去古北口外和山海关外就食谋生,从而缓解了对社会次序的冲击,仅呈现零散的聚众掳掠、强借粮食等现象。(2)18、19世纪之交天气转机事务18、19世纪之交的天气转机凸起表现正在由暖转冷和极端灾祸集中发生。以灾祸来说,1801年海河道域洪流、1813-1814年、1823年海河-长江流域洪流正在整个清代都是稀有的大灾,沉沉冲击了农业出产(如1801年形成曲隶秋收减产75%,为近500年来最沉)和经济财务(如1823年形成的间接间接财务丧失合计达2400余万两白银,被认为是“道光萧条”的标记性事务之一),并起头影响到社会次序(如1813年教起义就有多量旱灾哀鸿插手)。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Tambora)火山迸发激发的全球天气效应(次年的欧洲和被称为“无夏之年”,温度降至谷底,激发普遍歉收、和社会纷扰)正在我国也有表现,以云南最为显著,次要表示为严沉的低温寒害,以1816年为最。有研究者认为,此次事务对19世纪上半叶的天气突变有主要感化瑏瑡,其后续影响持久存正在,正在农业瑏瑢、渔业瑏瑣中均有表示。方修琦等以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切磋了1780-1819年间天气转冷及灾祸增加对本地社会的一系列影响,认为恶劣的天气前提起首激发粮食减产,因为财务坚苦无力救灾,导致“天气难平易近”规模增大;难平易近初期选择沿柳条边向东北迁移,但跟着不恰当地正在1803年沉申关禁,其对区内社会次序的冲击逐渐加剧,事务多发。光绪初年是清代最严沉的一场旱灾,其影响范畴广泛华北,以山西和河南最沉(亦称“晋豫大饥”),灾情最严沉的时段正在1877-1878年(亦称“丁戊奇荒”)。关于旱灾中的社会应对,相关的灾荒史研究曾经十分丰硕,本文只对此次灾祸形成的各方面影响做一简述。对粮食收获的影响研究以郝志新等瑏瑦最为深切,次要操纵档案材料沉建了旱灾期间(1876-1878年)华北14坐点的夏、秋收获品级,曲不雅地呈现了灾情的严沉程度、空间分异和随时间的变化。大面积的歉收激发粮价猛烈动荡,部门地域(如山西荣河县)上涨幅度可达数十倍;粮价飞涨还有一个缘由正在于灾后赈银的大量输入使灾区遍及呈现“钱荒”,银钱兑换比率随之发生变更,导致白银采办力正在灾区大大缩水,其影响所及,1877-1879年间呈现的钱价上涨、银价跌落,之后十余年间余波仍正在。旱灾形成了惨沉的生齿丧失,按照曹树基的估量,受灾最严沉的山西省丧失生齿818万(估量为800~1000万),丧失率达47。7%,整个华北丧失生齿总数达2000万以上;除去死于和瘟疫者,也有相当一部门生齿向外迁出,最主要的难平易近领受地为东北,仅山东一省旱灾期间向东北输出的难平易近数量即达300万。虽然丧失惊人,但取约250年前中国北方的另一场(崇祯)比拟,光绪期间虽然饥平易近、抢粮,甚至啸聚为道的现象触目皆是,但并未迸发大规模的农人起义,其间缘由,除了其时咸同年间的和乱方才竣事,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吏治有所刷新之外,封禁政策的解除使得大量哀鸿可以或许前去口外、关外这些地广人稀之处谋生,也正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灾祸对本地社会次序的冲击。2。主要汗青事务中的天气要素汗青发生过的主要事务,其酝酿和成长是一系列要素分析感化的成果,这些要素既包罗人文要素,也包罗天然要素,来自分歧窗科布景的学者正在对其进行注释时,不免有所方向。但分歧概念之间的碰撞和弥补,现实对相互都大有益处。具体到本文要切磋的问题,就是挖掘清代一些主要事务背后的天气、灾祸影响,这方面的工做吸引了很多分歧窗科的学者,并曾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有帮于对保守注释话语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明清之际的数十年间风云激荡,被其时人称为“天崩地解”。明亡清兴的汗青历程是一个弘大的汗青课题,有着多种注释线世纪晚期的一系列天气剧变(敏捷转冷、极端水旱灾祸激增、北方荒凉化加剧),至明末成长为以“崇祯”(影响广泛华北、以1640年为极点)为代表的灾祸群(包罗并发的蝗灾、鼠疫),为研究者从天气-灾祸-生态角度供给了一个新的注释思。刘志刚分析阐发了明清之际的天然灾祸对生齿和社会经济的严沉影响,提出灾祸要素正在明清易代中的感化不该低估。天气学者近期的研究以郑景云等的工做为代表,他们将明朝解体过程中的天气要素总结为3个方面:北方荒凉化加剧对明“九边”军屯系统的冲击;持续数十年的天气转冷和频发的水旱灾祸加剧了粮食危机(出格是北方);崇祯不只间接触发了陕西境内的平易近变(1628年),并正在此后明末农人起义成长的两个环节时间节点上(1634年和1640年)对起义发生了显著鞭策感化。正在“明亡”之外,也有学者论及“清兴”,次要是将明末满蒙的南侵动力归之于天气承平活动(1851-1864年)是清代中期以降社会矛盾全面的集中表现。葛全胜和王维强次要从生齿压力和天气变化两方面切磋了活动兴起的布景,认为19世纪晚期的天气转冷和灾祸增加趋向使得全国粮食收获变坏,对87个坐点的夏、秋收获统计显示,其平均程度比拟18世纪大致跌落了一成,这对于其时曾经十分严重的人地矛盾是落井下石,是为其后迸发的布景;正在其发祥地广西农业失收愈加严沉,南宁坐1835-1850年间至多有10个坏年景,对于活动正在本地的酝酿起到了鞭策感化。康沛竹进一步会商了活动兴起之后灾荒对其成长的庞大感化,长江流域19世纪50-60年代屡次的水、旱、蝗灾,使得承平一直处正在严沉粮荒之中,加快了解体过程;1862岁首年月李秀成对上海进攻的失败,则取突降的暴雪间接相关。萧凌波等对清代木兰秋狝取承德避暑这一皇家仪式兴衰过程中的天气要素的摸索,属于比力少见的微不雅标准案例。现实上,对于秋狝和避暑勾当17世纪末、18世纪初逐渐兴起,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式微,研究者对其间、经济、社会、包罗生态要素曾经总结得十分全面。但对于这一较着带有季候性色彩的出巡勾当,天气要素虽非决定性的,却也并非能够忽略不计。经阐发,天气影响次要表现正在以下方面:18世纪的天气增暖带来避暑需求的提拔,鞭策了避暑山庄的建筑,并耽误了畅留承德的时间;温暖天气推进承德周边的农业开辟,又对秋狝和避暑勾当构成了很好的财力物力支撑。至18、19世纪之交,天气的转冷、屡次的秋雨、提前的霜雪不只降低了避暑的需要性,也对出行形成很大障碍。出格是1788年乾隆正在秋狝途中暴雨山洪,死者甚众,间接导致其至归天未再举行秋狝。嘉庆即位后试图沉振秋狝,天气寒冷取道泥泞成为臣下劝谏时经常利用的来由,天气因而成为朝廷上下环绕秋狝存废的博弈中的一枚棋子。清代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就其关心的问题而言,正在其起步之初,就曾经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近年来正在全球变化研究的鞭策之下,日渐聚焦于天气取社会彼此感化的某些严沉方面(如天气取粮食平安、经济危机、社会等),并吸引所有相关学科的学者普遍参取;就研究材料来说,对清代所独有的雨水、收获、粮价奏报材料的利用是当前最为活跃的标的目的,将来对于处所志等更为复杂的数据源的操纵将成为新的增加点;就研究方式来说,早已不只限于纯真的汗青学方式,对地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式的引入曾经十分遍及。总的来说,清代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比拟于其他时段的奇特劣势次要表现正在以下三个方面。丰硕正在汗青期间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中,起首要处理的科学问题是评价人类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对于天气变化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将天气变化取社会成长成立起定量化的时空关系是不成或缺的路子。受限于汗青文献的丰硕度和文字描述的恍惚性,若何定量提取文献消息、并反映汗青期间的社会成长环境,一直是本范畴研究中的难点所正在。正在这个问题上,清代的天气影响研究得益于丰硕的史料资本,其定量研究之多,是其他汗青时段望尘莫及的。定量起首表现正在用于描绘社会系统诸方面的代用目标上。清代成立起的收获、粮价奏报轨制,间接为研究农业出产和经济系统的天气影响供给了时空持续性和切确性极高的定量目标。由上文也能够看到,这两个标的目的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多。清代生齿史研究的丰盛,也为定量切磋天气取生齿的关系供给了便当。对于未便于间接定量的文献记实,研究者也试探了很多行之无效的目标量化方式,如操纵处所志和野史中农业丰歉描述的语义差别,建立农业收获品级序列;操纵清代东北政区沿革材料,以分歧时段行政区划调整频次来反映移平易近历程;操纵《清实录》中的记实,以迸发的县次描述的逐年变化,都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思。依托这些定量沉建的社会系统代用目标序列,研究者得以将天气变化取之成立起时空联系。这此中,既有针对总体趋向性特征的半定量研究(分段统计对比,连系定性阐发),也有纯定量的统计阐发(此中相关阐发使用较为普遍);近年来,更多的数理统计模子(如多元回归模子)获得引入,以求更为切确地辨识和评价天气对社会的影响。正在切磋整个汗青期间天气变化影响社会的宏不雅纪律时,研究者多以全国(或中国东部)为研究对象,时间标准次要为王朝(数百年)、世纪、多年代(如30年),到年代为止;这一方面是由其研究目标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遭到材料缺乏的。比拟之下,清代天气影响研究涉及的时空标准要愈加多元化。就时间标准来说,研究者既有纪或多年代标准上切磋总体纪律的,更多的则是正在10年和年际标准上寻找天气取社会之间的联系;正在某些案例(如典型水旱灾祸)中,研究者曾经可以或许按季候以至逐月会商天气影响。就空间标准来说,除了不乏面向全国的宏不雅研究,清代天气影响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普遍开展的区域研究。正在一些沉点区域,出格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江南”)、广东,研究起步较早,对天气变化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系统化、分析性研究的雏形已现。多元时空标准研究是天气变化影响研究继续深切的必然要求,正在分歧的时空标准上发觉的纪律,通过彼此弥补和参照,能够无效避免对我们天气影响机制认识的简单化和全面化。如过去2000年中天气变化对华夏文明历程的影响纪律,研究者多精辟地总结为“冷抑暖扬”;但对于清代而言,其时间标准从百年、10年降至年、月时,这一纪律就起头呈现局限。分析已有的研究,清代天气的冷暖波动对社会的影响正在10年以上的时间标准上表现得较为较着;正在10年以下标准上,降水变化的影响愈加显著,这就是上述很多研究都以水旱灾祸做为切入点的缘由。正在分歧区域开展的天气影响研究,一方面能够通过区域来精确辨识天气影响的区域差别(这种差别正在全国标准上就有可能被);另一方面也有益于进一步评价区际联系(如跨区生齿、物资汗青期间天气变化的社会影响集中表现为其对粮食平安的影响———起首影响粮食出产,其次为粮食供给,最初是粮食消费;天气变化农(牧)业收获食物的人均供给量饥平易近社会不变性形成最主要的一条天气影响链;正在每个环节上,市场调理、办法、苍生行为,包罗外来,城市对天气影响起到放大或感化,最终使得天气对社会的影响呈现“非线性过程”特征。按照这一理论框架来审视清代天气影响研究,能够看到多年来堆集的相关,曾经笼盖了天气影响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环节,并且天气取收获、粮价(表现粮食供给平安)、生齿(是生齿增减取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和乱(表现社会不变性)之间的关系,恰是其最为丰盛的几个部门。研究的系统性,使我们对清代天气影响社会过程机制的认识,比拟于其他汗青期间,能够做到更为充实和深切。虽然分歧期间、分歧窗科布景的学者研究侧沉点分歧,但若是将其起来,就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理论脉络,如对广东地域天气影响生齿、和乱的研究,就过程机制来说,恰是承袭对此前天气影响收获、粮价的相关研究而来。近年来,研究者也越来越多的利用多元代用目标来全面反映天气对社会的影响过程,如切磋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祸的影响时,就分析利用了人均耕地、赈济、生齿迁移、社会等多方面的目标,来阐发天气影响正在分歧时段别离表现正在哪些方面,以及同期的从导社会响应体例,从而呈现了一条天气影响从粮食出产层面(通过耕地面积调整)到供给层面(通过布施调整),最初到消费层面(通过生齿外流和调整)的完整径。清代天气变化对社会成长的影响确实是全方位的,但纵不雅现有研究,出格是那些聚焦“影响终端”(生齿、)的研究,细究其影响过程,其两头环节(常常存正在缺失)、反馈机制(哪些要素或放大了天气影响)仍有诸多灾明之处;对于那些严沉汗青事务背后的天气影响,无论是影响程度仍是影响径,研究都还远远不敷系统和深切。要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就必需进一步完美天气变化影响和响应链条,次要通过两条路子来实现:(1)包含天气影响各两头环节及相关社会响应办法的代用目标拔取,以及定量化的序列沉建;(2)天气影响的诊断和归因阐发,针对各个环节,一一辨识天气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各环节之间的传送关系。区域研究是清代天气变化影响研究的劣势所正在,但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还比力分离,且正在区域之间并不均衡,其潜力还未获得充实阐扬。将来进一步鞭策区域分析研究,不只有帮于深化相关科学认识,对于本地社会经济成长也会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次要能够从3个方面进行强化:(1)除了现有的几个研究根本较好的东部沿海区域之外,还有需要沉点关心一些生态愈加懦弱、且清代人地关系已经发生过较为猛烈变更的地域,如北方农牧交织带、黄土高原区、西北内陆区、西南山区等;(2)立脚于区域对比研究,切磋天气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别,总结分歧区域对于分歧天气要素的程度差别,以及各地正在从导响应办法方面的差别;(3)关心分歧区域之间由、市场或苍生自觉行为从导下的生齿、物资流动(例如:沿京杭大运河一线自南而北的漕粮运输、顺长江畔流一线自上而下的大粮食贩运、由华北向东北、由陕甘向新疆的生齿迁移等),切磋这些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社会正在面临天气变化时的懦弱性的影响。做为一个带有稠密跨学科色彩的范畴,汗青期间天气变化社会影响研究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配合鞭策。清代天气影响正在多学科交叉上做得相对较好,仅以列举的研究而言,就至多涉及地舆学、汗青学、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具体研究者的专业布景更是百花齐放,充实反映了这一标的目的的活力取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分歧窗科各自为和的现象仍很严沉,研究者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方式和最新进展都还比力目生,常有反复劳动以至彼此矛盾之处,这无疑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切。将来不只需要接收更多学科的研究者插手,还要正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强:(1)根本数据共享,包罗清代汗青天气沉建成果和文献消息整编材料的共享,此中扶植具有同一数据规范、便利各方研究者操纵的汗青消息集成数据库为当务之急;(2)研究手段自创,分歧窗科布景的研究者各有其擅长的研究方式和手艺手段,如地舆学者的空间阐发、汗青学者的文献处置、经济学者的数学模子,都有其不成替代的价值,该当普遍开展合做,彼此自创,扬长避短;(3)研究交换,积极组织发布和学术交换勾当,使分歧窗科的研究者可以或许及时领会本研究标的目的的最新进展,并正在配合关怀的科学问题上构成对话机制,逐渐批改和弥补原有认识。总之,只要从目前字面意义上的“多学科研究”过渡到实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我们对汗青期间天气变化取社会成长之间的互动纪律的科学认识才能实现,研究对当前及将来的社会经济成长才能具有更为现实的指点意义。做为汗青期间数据根本最好、最为丰盛的一个汗青时段,清代天气影响研究还需正在鞭策研究全体向前成长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做者萧凌波,中国人平易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传授。本文原刊《中国汗青地舆论丛》2016年第2辑,正文从略。